温州“大水缸”工程拥有“智慧大脑” | ||||
|
||||
市公用集团总经理林杰、珊溪公司董事长胡劲为该中心投运启动按钮。 随着5G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数字经济的发展,我们的城市管理也变得更加智能。1月6日下午,市公用集团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智能水电综合项目(珊溪水力集控中心)正式投运,给“大水缸”工程配上一体化建设的“智慧大脑”,助力温州城市发展。 “智慧大脑” 实现“五遥”功能 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我市飞云江干流中游河段,由珊溪水库工程和赵山渡引水工程两部分组成,承担着灌溉、供水、防洪、发电及改善下游平原河网水质等综合任务,是飞云江干流控制性大型水利工程。工程灌溉总面积99.97万亩,防洪保护农田17.5万亩,保护人口25万人,为温州500万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水源,为华东电网提供22.2万千瓦调峰电力。 近年来,市公用集团珊溪公司为提升管控能力,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,根据国内智能化水利技术发展趋势,提出智能水电综合项目建设构想。该项目于2018年3月立项,2019年启动建设,2020年12月完成硬件安装、网络通道建设、现场信息化系统数据接入、各功能系统静态调试及联合调试等工作,2020年12月21日通过初验。 走进珊溪水力集控中心的集控大厅,只见一块电子大屏上显示着珊溪流域水文地图,各类水文数据在屏幕上实时变化,工作人员正紧张忙碌地进行后台监控……中心工作人员介绍,珊溪水力集控中心好比一个“智慧大脑”,拥有着“千里眼”和“顺风耳”,它集数据中心、控制中心和指挥中心“三大中心”为一体,可实现遥控、遥视、遥测、遥信、遥调“五遥”功能,达到水利枢纽联合协调优化调度与集约化运行。 在该中心一体化平台里,集成了珊溪电厂、赵山渡及高湖电厂、引水渠系计算机监控系统共计15300个信号,录入1950年以来珊溪流域的所有历史数据,及整个片区的水雨情数据、气象数据等,同时还接入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沿线600多个摄像头视频信号。通过平台可对3个电站、7台机组、2座水库、22孔闸门和62.85公里渠道13座闸门进行水电智能化管控,对防汛抗旱、发电供水、计划安排等所有决策进行统一指挥。 “信息孤岛” 集成“中枢神经” 集控中心相当于“中枢神经”,“五遥”功能具体怎么实现?现场,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平台操作系统。通过平台找到温州赵山渡水电站2号机组开停机系统,就可进行远程遥控机组操作。此外,系统还会感应分布在机组的各信号点,对水位温度等信息进行远程测量,一旁的摄像头同步进行视频传输,动态跟踪联动。 通过平台,工作人员还可远程调节设备参数,对渠系沿线的闸站进行水位调节。“闸站水位调节是个系统工程,过去下游闸站的水位低了想通过上游闸站进行调节,操作十分复杂,需要上游的10多个闸站同时段都有人值守才能进行同步操作,现在通过集控中心只需要轻点几个按键就能轻松完成,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情。”该名工作人员说。 “集控中心实现功能整合、业务融合、人员集合‘三个合’目标。”珊溪公司副总经理李祥普介绍,过去各站点存在多个系统重复建设的问题,由于标准不统一,造成信息孤岛,如今通过功能整合打通“数据烟囱”。 同时,平台通过业务融合打破水电壁垒,实现水电资源综合考量、统一计划、相互补偿调节,从而达到动态平衡。该项目投运后,将实现珊溪水利枢纽集中运行,现场生产单位“无人值班、少人值守”,其中运行值班人员减少达50%以上,为人力资源优化调配和新业务拓展提供支撑。(记者 高寒潇) |
||||